自2004年开展红色旅游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已创建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推广了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确立了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0多家4A级以上的红色旅游景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为未来红色旅游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红色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传统、研学旅行、党性教育、学习革命历史的精神驿站及途径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和参与,并已成为中国旅游业新的强劲增长点。据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红色旅游收入增速高于游客量增速,同比增长17.5%。2024年国内旅游总人次达56.15亿,红色旅游贡献显著,其中红色旅游接待量突破20亿人次,市场规模接近万亿元。
当下红色旅游开展的如火如荼,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纪念日之际,盘点一下中国红色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红三省”(江西、湖南、湖北)开展红色旅游的近况。
三省携手,区域合作红色文旅先行
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率先打破省内、省际的行政区域壁垒,首开红色旅游合作先河。
2022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湘鄂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支持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旅游业联动发展,联合发行旅游一卡通,共同打造精品线路,联合开展旅游市场监管。
2023年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湖南浏阳、湖北丹江口和江西井冈山签署协议,通过成立旅游合作联盟,发展红色和生态旅游,三省文旅协同高质量发展有了新抓手。
2024年湘鄂赣档案部门组成“红三军团”,共享开发利用三省红色档案,活动仪式上,举行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研讨会,谋划建设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档案目录中心,共同开展红色档案资料编研及出版、展览工作。
三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江西、湖南和湖北三省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红色革命历史上各自写下了辉煌的一页。鲜艳的旗帜在这里高高飘扬,英雄的精神在这里传承不息。
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湖南和湖北地区实行武装割据,建立了红色苏维埃政权。三省形成了赣闽粤中央苏区 、 湘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苏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源地,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的正式创建,在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通过制度创新与战略配合,构建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框架其历史经验至今仍是研究中共早期政权建设的重要样本。
江西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
形式和载体创新,让红色教育“火起来”。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旅游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如通过充分挖掘井冈山红色文化资源,设计红色培训系列课程,推出“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
再比如,瑞金先后推出“十送红军”等19个与游客互动的情景剧表演,让游客穿红军装,扮演成各种革命角色,经历红色革命情景,让历史活跃起来,让文化深入人心。
业态创新,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面对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将红色旅游与绿色、古色相融合,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线路。比如,赣南地区运用“寻访红色故都”、“重走万里长征”的带来的“人气”,整合和提升当地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了客家民俗风情游、赣南脐橙文化节等旅游活动,有效丰富了游客的选择。
湖南探索国际市场开发
高标准打造红色景区,推进国际化水准的目的地建设。基于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湖南按照国际标准开发建设国际化的红色旅游产品。选取了韶山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岳麓山—橘子洲景区、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旧址等具备国际市场开发潜力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打造,按照国际标准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高水平举办节会活动,开展国际化目标的目的地营销。近年来,湖南坚持以旅游节会活动为纽带,连续举办了13届中国湖南国际旅游节、12届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5届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4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并成功组织了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等节会活动,邀请境外嘉宾、旅行商、媒体参加节会活动,考察湖南红色旅游景点景区,提升了湖南红色旅游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高层次结成友好单位,实现国际化视野的目的地合作。湖南自1982年起开始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截至目前,湖南已与25个国家的67个省州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湖南利用友城资源先后举办了“2015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日本滋贺县百人代表团来湘访问、“芷江和平文化节”、长沙“历史文化名城”和“创业之都”活动、湘潭“伟人故里行”、株洲炎帝祭祀等影响深远的国际交流和友城交流活动,积极推介湖南红色旅游资源。
湖北发展山水融合,红绿产业结合
将山水城村资源融合,成谱系发展红色旅游。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之地、革命沃土,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到汀泗桥战役遗址,从武汉“二七”纪念馆到“八七”会议会址、从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到黄麻起义纪念碑,从新四军军部旧址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再到鄂豫皖、湘鄂赣、鄂豫边区苏区纪念园纪念馆等革命谱系为指引完整展现革命各个时期的光辉历程。突出山(幕阜山、大别山)、湖(洪湖)、城(武汉)、村(传统村落)结合的品牌特色。将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特色乡村串连,让游客在春潮逐浪的红绿画卷中,感受湖北红色旅游新篇章。
营销创新,提质红色景区体系
红安县提出了“两步走”目标,与鄂豫皖6县(市、区)签订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城市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实体化运作协议》,共同推进红色旅游线路互通、游客互送、宣传互推和资源共享。联盟成员单位包括红安、麻城、大悟、新县、裕安、金寨和武汉市黄陂区,旨在通过实体化运作,进一步发挥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构建大别山红色文旅圈。
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红色文旅高峰,惠及230多万人民群众。到2025年,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黄麻纪念园通过5A景区景观质量评价,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00亿元。
资源叠加红色旅游效应
通山县在省纪委监委机关驻村工作队帮扶下,邀请北京佳木青和旅游规划设计院精心量身规划设计“重走红军路” 红色研学项目。将周边村湾巧妙串联,形成有机的整体,让游客在体验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乡村旅游的风貌和特色。沿途设置多个特色点位,包括红军军史墙绘、补给站、两馆一中心、攻打县城、穿越封锁线、欢迎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欢送红军、红十七军纪念碑等。通过这些点位的设置,游客可以在 “行军” 途中沉浸式体验重温当年的历史,感受红色文化魅力。
自 4 月 25 日正式运营以来,已接待研学团队超 5000人次。该项目创新 “红色教育 + 乡村旅游” 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通山研学旅游品牌,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繁荣。同时,推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增加了村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实现了以 “红” 促 “绿”、以 “绿” 生 “金” 的良好局面,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结语
红色旅游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 红色根据地,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概念。发展红色旅游,是另一个概念。要解决红色旅游产品与绿色发展融合的课题,需与时俱进,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