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螳螂观察
作者 | 余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眼镜这一发明始终承载着特定的功能性使命。从13世纪的"阅读石",到后来的双片眼镜、长柄眼镜,再到现代的各种框架眼镜,其核心功能始终围绕着"视觉辅助"这一基本需求。
即便是随着时尚产业的发展,眼镜逐渐成为重要的配饰单品,其本质仍未脱离"工具"与"装饰"的二元范畴。
然而,站在2025年的当下,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全新的转变,眼镜正在突破其传统定位,演变为个人与数字世界交互的新界面。这个转变的核心,正是智能眼镜的兴起。
近日,在2025厦门国际眼镜业展上,这一趋势更得到充分展现。在展会C位,Rokid乐奇与BOLON的联合展区前人头涌动,无疑智能眼镜正在引发新的消费风潮。
智能眼镜为何成为新消费符号?
智能眼镜能够突破科技圈层,成为新兴消费符号,其背后是消费逻辑的根本性变革。IDC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达到406.5万台,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超100万,同比增涨更是达到64.2%,像此前Rokid乐奇眼镜开售5天便实现销量突破40000台。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不仅是技术普及,更是一种新的消费价值观的形成。
与传统眼镜消费不同,智能眼镜的购买决策不再局限于"需要",而是更多基于"想要"。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智能眼镜成功地将自身从功能性产品重新定义为"生活方式赋能器"。
以Rokid乐奇为例,其产品在不同场景中展现出的差异化价值,正是智能眼镜成为新消费符号的关键。如在大量生活场景中,导航功能让旅行者可以边走边看路线指引,不再需要频繁低头查看手机;语音助手帮助在烹饪时查询菜谱,双手仍能自由操作;支付功能使消费者在购物时能更加便捷,提升购物体验;实时翻译打破了语言障碍,让国际交流更加顺畅;轻触镜腿拍照的功能,则让美好瞬间的捕捉不再打扰当下的体验。
这些场景的覆盖,使智能眼镜真正融入了用户的日常生活。
智能眼镜成为新消费符号的过程,体现了当代消费文化的深层变迁。它既是个人的科技宣言,也是生活态度的表达。Rokid乐奇与BOLON的合作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成功地将科技产品的"酷"与传统眼镜的"美"完美融合,创造出符合当代消费者期待的新形态。
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种融合具有特殊的传播价值。在某书、某博以及各类短视频平台上,智能眼镜相关话题热度不断,其中"科技时尚"、"智能生活"等话题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这一点从Rokid乐奇前不久发布的新品宣传片24小时播放破3亿就可见一斑。用户分享的不仅是产品功能,更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展现,科技与美学并重,效率与体验兼顾。
从工具到伙伴,智能眼镜的认知重构
随着智能眼镜市场热度攀升,行业竞争格局也逐渐清晰。
当前市场主要呈现三条发展路径:以Meta、苹果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依托强大生态构建全功能型设备;以Rokid乐奇为代表的创新企业,聚焦场景化刚需推动技术普惠;以及传统眼镜品牌通过跨界合作寻求智能化转型。
在这一轮竞争中,Rokid乐奇携手BOLON眼镜推出的“BOLON AI智能眼镜”展现出了独特的市场洞察。这款产品并未盲目堆砌技术参数,而是精准切入日常高频使用场景。其轻量化设计确保全天佩戴舒适度,智能信息提示让用户不再错过重要消息,语音助手一键唤醒实现无缝交互,而经典镜框造型更是打破了科技产品的冰冷感,真正实现了“科技隐形于设计”。
这种产品定位的背后,是对行业痛点的精准把握。智能眼镜普及面临三大障碍:笨重的外观、高昂的价格和有限的实用场景。BOLON AI智能眼镜通过与传统眼镜巨头合作,在设计、渠道和用户认知层面实现了突破。BOLON贡献了其在光学工程和时尚设计领域的积累,而Rokid乐奇则提供了核心的AR算法与交互技术,这种优势互补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显然,智能眼镜正在驱动一场从光学制造到人机交互的全面革新。上游光学模块厂商加速推进光波导、MicroLED等技术的量产进程,中游整机制造商则在轻量化和续航方面持续突破,而下游应用生态则从早期的演示性应用逐步向办公、教育、文旅等垂直领域深度拓展。
智能眼镜的发展轨迹与智能手机有着惊人相似,但演进速度可能更快。IDC预测,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副。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眼镜的用户粘性正在快速提升,据Rokid乐奇官方数据显示,Rokid乐奇眼镜累计被使用次数已经超过了1500万次,单台日均佩戴市场接近8小时。这表明智能眼镜正从补充设备向主力设备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Rokid乐奇等企业的战略选择颇具启示意义。其坚持的“场景优先”而非“技术堆砌”理念,恰好契合了当前消费市场从技术崇拜向价值认同的转变。同时,与传统眼镜行业的深度合作,不仅解决了佩戴舒适度和时尚表达的痛点,更借助成熟的零售渠道加速了市场教育进程。
面向全球市场来说,中国智能眼镜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供应链整合、制造工艺和市场需求三个维度上都具备独特优势。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加速布局,博士眼镜、BOLON等传统品牌积极转型,加上Rokid乐奇等专注AR赛道的创新企业,正在形成多层次、互补性的产业生态。
智能眼镜的未来有多广?
有着“科技预言家”之称的凯文·凯利曾在其新书《未来10000天的可能》中预言,“智能眼镜将逐步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主流计算平台。”
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在于交互方式的革新。触控屏幕正逐步让位于语音指令、手势控制和眼球追踪,固定屏幕被空间显示所替代,孤立的信息处理转变为与环境深度融合的智能服务。Rokid乐奇与BOLON合作的产品在自然交互方面的优化,正是为了适应这一计算范式的变迁。
不过,智能眼镜要真正成为个人数字生活的核心设备,仍需突破多个技术瓶颈。显示技术的亮度和功耗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池技术需要实现突破性进展,交互方式需要更加自然直观。
可喜的是,智能眼镜正从早期极客阶段向大众阶段过渡。这一过程中,价格门槛的降低和应用生态的丰富成为关键推动力。目前,主流智能眼镜价格已从早期的万元以上下探至1000-4000元区间,随着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成熟,这个价格远或许还不是终点。
在应用生态方面,智能眼镜正在经历从“工具”到“平台”的转变。早期应用主要集中在信息提示、导航、翻译等基础功能,而现在正逐步扩展到远程协作、实时导航、互动教育等深度场景。以Rokid乐奇为例,其开放平台已吸引超过1.5万名开发者,应用数量破百,正是这一趋势的微观体现。
这种生态扩展也绝不局限于C端市场,普华永道就曾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2300万个工作岗位会应用到AR/VR技术。这一数据清晰地表明,企业级应用正超越早期的消费者体验,成为驱动智能眼镜生态扩张的重要引擎。
视角放大,智能眼镜代表着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融合的重要里程碑。它不像VR设备那样将用户完全带入虚拟世界,也不像手机那样将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小屏幕上,而是通过在现实世界中叠加数字信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混合现实体验。这种融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根据同一份普华永道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VR和AR技术对全球GDP的贡献预计将高达1.5万亿美元。 作为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硬件载体,智能眼镜将在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方面释放其核心价值。
这种虚实融合的体验正在重塑用户对数字设备的期待。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孤立的功能实现,而是希望获得无缝衔接的数字生活体验。智能眼镜恰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它让数字信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不需要的时候隐去,保持用户对现实世界的参与感。
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图景中,Rokid乐奇等先行者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正在为智能眼镜的大规模普及铺平道路。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方向已经明确,智能眼镜不仅是新的消费风潮,更是下一代人机交互的重要载体。
总结
总的来说,智能眼镜的兴起,标志着可穿戴设备正式从功能驱动迈向价值认同的新阶段。它不再仅仅是视觉的辅助工具,而是进化成为个人能力的延伸、生活方式的表达。Rokid乐奇与BOLON眼镜的合作,更是成功地将科技产品的智能性与传统眼镜的美学设计相融合,为行业提供了“科技时尚化”的创新范本。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