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欧美慌神的,不只是中国的人造太阳

@曾响铃 出处:二牛网 2025-11-27 21:14

一股无声的潮水,正在欧美民间涌动。

最近,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上月底发布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一个被地缘政治喧嚣所掩盖的真相:53%的美国人现在认为应该和中国友好合作,这一比例比去年猛增13个百分点。同时,美国人对中国的好感度评分从24分涨至35分,创新高。

更耐人寻味的是数据背后的裂痕。在对华加征关税这一核心议题上,美国社会自己分裂了:54%的受访者明确反对这一政策,但在共和党支持者中,却有67%力挺硬扛。这面民调镜子,照出的不仅是政治立场的分歧,更是西方普通民众在经历通胀之苦、目睹中国产品与技术迭代后,一种务实且基于自身利益的重新评估。

就在这份民调发布后不久,11月24日,万里之外的中国安徽合肥,举行了一场看似与普通民众无关,却足以让西方战略家们彻夜难眠的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在此启动了“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并向全球首次发布了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研究计划。这也就是最近大家谈论的“人造太阳”。

终极棋局先走一步

BEST装置的核心使命,是攻克“燃烧等离子体”这一聚变能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燃烧等离子体,即聚变反应自身产生的能量足以维持等离子体高温,形成自持的“燃烧”状态。这是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不可逾越的关键一步。

根据公布的研究计划,BEST设定了清晰且激进的时间表:2027年底建成装置,随即进行氘氚燃烧等离子体实验,目标聚变功率20-200兆瓦,实现能量净增益(Q>1),并力争在2030年演示聚变能发电。

解码这份计划,我们可以发现背后的深层信息: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核聚变研究已经从跟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大科学工程”模式,进入到自主定义技术路径、抢占关键物理问题制高点的阶段,这是对未来聚变电站经济性与可行性的探索。

其次,我们已经具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这次,法国、英国、德国等全球聚变强国的科学家共同签署《合肥聚变宣言》,自愿加入由中国牵头的这一科学计划。

最后,我们具备战略清晰的工程化能力。这种将宏大科学目标转化为可执行、可考核的工程节点的能力,正是中国在大型基建、航天等领域一再验证的核心优势。

可以说,“人造太阳”的竞争,远不止于科学荣誉,更关系到未来数百年的能源自主、地缘政治话语权乃至工业文明的上限。谁率先掌握可控核聚变,谁就相当于掌握了近乎零成本的能源密码,将彻底重塑全球能源与地缘政治格局。

能源革命已见成效

如果说“人造太阳”计划代表了终极梦想,那么中国正在推进的能源战略已进入收获期,正在推进一场深刻的全球能源定价权争夺战。回忆十年前,风电、光伏、水电还只是补充性能源,但在今天,中国用系统性的产业重组,让它们成为了主导全球能源成本的核心变量。

很长一段时间,全球经济面临增长乏力与通胀高企的双重挑战,但中国新能源产业以其高质量、高效能、高性价比的优势,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支撑。资料显示,中国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有效缓解了相关地区的用电难、用电贵问题,更通过丰富全球供给,降低了整体能源转型成本,对抑制全球通胀压力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中国能源战略推进,新兴产业开始崛起。就拿汽车产业来说,相较于西方汽车业受制于认知和战略转变困难、石化利益集团掣肘等阻力,中国是最早确定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的国家,抓住了汽车动力技术的变轨机遇。中国汽车“死磕”智能化、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形成了换道超车之势。

“万国车”大撤退

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市场主要依赖进口与合资,国人普遍认为外资品牌等同于高品质和身份的象征,自主品牌只能在技术含量少的低端市场挣扎。根据乘联会数据,2017年中国进口车进口量达到124万辆。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街上跑的是美国汽车,德国街上跑的是德国汽车,就连日韩的街上跑的都是本地车。但咱们中国,街上跑的却是万国车。”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一种耻辱。

经过近十年探索,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引领者。根据乘联会数据, 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5%。同年,中国累计汽车进口量为70.5万辆,已经连续四年下滑并创新低。

这意味着,相比2017年,按每辆进口车平均29万元计算,我们在汽车进口上就少花了1560多亿,相当于省下了3艘航母的预算。

回想1992年钱学森院士致信国务院的一段内容,瞬间醍醐灌顶:“中国汽车工业应跳过用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

三年打出一场颠覆战

纵观中国汽车的换道超车,在MPV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曾几何时,中国高端MPV市场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别克GL8几乎成为了商务接待的唯一代名词,它和丰田埃尔法等日系品牌钻了时代的空子,占据了中国市场。他们竞争的优势并不是产品力有多强,而是当时国人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为此,中国消费者支付了高昂的溢价,换来的却是长期被诟病的有缺陷产品。其中,GL8的高油耗、庞大的车身带来的操控不便、动力系统的中后段乏力以及并不人性化的驾乘体验。究其根本,这些痛点多年来被品牌光环所掩盖,不管是GL8还是埃尔法,都疏于进行根本性的技术革新。

2022年,一款名为“岚图梦想家”的国产新能源MPV进入市场。它不只是简单的“油改电”,而是通过“混动+纯电”双动力布局和百万级魔毯悬架,从底层物理架构上带来了驾乘方面的平顺性和静谧性。相比之下,当时GL8和埃尔法在能耗、动力、舒适性方面逊色不少。可以说,这次“体验重构”让中国消费者感受到了电动豪华MPV的价值。

紧接着在2023年,岚图梦想家推出第二代产品,将新能源MPV的纯电续航提升至236公里。这不仅解决了用户日常通勤的“零油耗”需求,还树立了技术标杆。当时,GL8拿出了插混方案被迫应战,但传统平台也限制了电池包容量,纯电续航仅130多公里,埃尔法则在能耗、配置和智能化等方面落后。于是,一大批务实的中国精英群体选择了岚图梦想家。

2024年,岚图梦想家引入华为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这步棋很重要,它让MPV这个传统上被认为与智能驾驶绝缘的品类,第一次拥有了高阶组合驾驶辅助功能,升级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在充分的安全冗余和驾驶便利性面前,GL8与埃尔法的传统架构难以企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在支付相同成本的前提下,三者带来的体验有着天壤之别。

2025年9月,2026款岚图梦想家上市,在本已经领先的性能基础上升级了全域800V混动高压架构、5C超充和大电池,使用了智能后轮转向技术,效率和驾控体验再升一级,与GL8、埃尔法的距离进一步拉大。在单车均价突破40万元的前提下,今年前10个月,岚图梦想家累计销量增速第一,连续多个月成为高端MPV销冠。

2025年进入尾声的时候,岚图梦想家又一次推出新品——岚图梦想家山河。透过这款四座MPV,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对企业家、行业领军者及高净值人群需求的精准把握。这款用“山河”命名的MPV在行车安全、座舱舒适与健康、私密保护等方面达到更高水准,与GL8、埃尔法等传统势力形成更明显的分野。消费者意识到,价格近百万元的2025款埃尔法,卖点仅在于电动脚踏板、车顶和方向盘材质改变,根本无法带来体验升级。

回看岚图梦想家在高端MPV市场的表现,已不仅是一款产品的成功,而是中国汽车产业整体跃迁的缩影。短短三年,它不仅站稳了这一曾被外资品牌牢牢把持的细分市场,更以持续迭代的技术体系和不断重塑的价值标准,建立起一种“系统化、高频率、可预期”的迭代节奏。这种基于电动化与智能化全域研发能力的“中国速度”,让那些奉行挤牙膏式产品升级策略的传统外资品牌,陷入持续被动。GL8、埃尔法身后的产品缓慢进化,过度依赖品牌溢价的逻辑,在中国汽车持续创新的技术和用户体验面前,逐渐丧失话语权。

不难理解,民调中那54%反对加征关税的美国人,追求最前沿的产品体验,不希望关税成为阻挡好产品的壁垒。

从“人造太阳”到能源战略,再到高端MPV,中国在多个看似分立实则同源的战场上同步推进。欧美之所以慌神,是因为他们看到中国正将实验室里探讨的远景,加速推向产业一线。先知先觉的美国人已然明白,在那些决定人类命运的问题上,远离中国,等于远离未来。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长沙市委统战部旗下网络名人联盟成员;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 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功夫财经学者矩阵成员、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周阅读排行榜 TOP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