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调支持中概股回归,蹉跎上市的企业有福了

@港股研究社 出处:二牛网 2025-05-09 16:14

一个大消息传来,资本市场看到了新机会。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证监会主席吴清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开放。不过更吸引人的是,要“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显然,不管是在A股占据一席之地,还是紧跟现在企业上市的“潮流”前往港股,中概股上市的大机会已经得到了明确。而这股潮流优先惠及的,就是那些一直在上市路上摇摆,举棋不定乃至困难颇多的玩家。

最好的机会窗口

日前,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大中华区股票主管李智颖,在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采访时提到,当下美国对中概股“摘牌”威胁常态化,全球金融市场风波不平,实际上反而有利于促进中概股回流,尤其是给港股贡献机会。

她提到:“当前大约160家中概股中,已有超过30%在香港实现二次上市......以MSCI中国指数为例,其成分股中约80%的中概股已经在香港实现二次上市。香港特区政府也表达了明确态度,愿意为这些企业回归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香港特区政府的明确态度,指的应该是上个月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的两次表态。

第一次,陈茂波在4月13日发声,要求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做好制度准备,确保中概股回流时“必须让香港成为首选上市地”,也就是做好铺垫和相关的服务。当时,这个消息曾刺激港交所股价一天内大涨近7%,可见市场也热切期待企业回流港股。

第二次则是在4月20日,陈茂波再次表示国际资本在加速配置香港和内地市场。尤其是一些最近上市的内地企业,获得外资认购的比例较过去两年显著上升。

这一点,可以从今年以来港股的上市潮中得到验证。

这两天,新茶饮品牌沪上阿姨登陆港股市场,上市首日股价大涨超40%。2月,蜜雪冰城完成公开认购,总认购金额高达1.84万亿港元,获得超5300倍超额认购,最终上市后迅速实现股价翻倍,如今总市值已突破1800亿港元。另一新股布鲁可在1月结束公开招股时,也获得了超过6000倍的超额认购。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一季度,港股IPO数量达到16个,募资总额超过170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大幅上涨。它们之所以受欢迎,还是与其赛道特点和自身实力有关。

比如,新茶饮领域其实竞争激烈,但掌握供应链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新茶饮在线下消费可见的火热,都让概念股受益不少。而一旦上市新股多了且表现较好,又会反过来带动市场整体温度提升。乘着这股东风,毫无疑问,回港上市正当时。

此时,回想上一次回港潮的情况,也许我们更能看清,到底哪些企业值得在这个时候抓住机会,尽快回港。

经贸摩擦始于2018年左右,在当时“酝酿”2年后,中概股遇到美国SEC的定点打击。最高峰时,甚至有超过120家中概股被放进了预摘牌名单。此后虽然并没有真正出现大规模退市的情况,但市场信任已经被动摇,且上市通道也被阻塞。一些有过高光的企业原本计划在美上市,最终未能成行。

再往后看,就是港交所看到时机,修订上市规则,在2023年允许中概股以“双重主要上市”或“二次上市”形式回归。前一种方式可纳入港股通吸引内地资金,后者则豁免部分合规要求,最短45天就能完成上市流程。之后这两年,超过30家中概股如贝壳等回到了港股,至今有七成以上都已在港股扎根。

还有谁可以回归?

不难发现,上一次是回归,是已经在美上市的企业的主场,而最近这段时间都是新股上市在表演。如果要说哪些企业还应该重点考虑到香港上市,那自然是还没完成上市之旅的企业。它们有的是上市念头比较晚,有的则是此前就谋求海外上市,但一直被拒绝。

所以,李智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从市值结构来看,尚未回港的企业多为市值相对较小者。”但如果将目光放在“可能在港股上市的企业”,而不是已经在外上市再回归港股的企业,就会发现这个趋势中还藏着其他机会。

如此前被彭博社报道上市遇阻的SHEIN:最开始尝试赴美上市,后来转战英国伦敦,原本计划2025年有新动向,结果关税问题迎面而来,伦敦上市计划也被迫搁浅。

毫无疑问,当下,SHEIN或许应该和已经或者正在赴港上市的企业一样,重新考虑局势和条件。

首先,海外市场的价值如何评估?这个问题千人千面,也有企业依旧在选择赴外上市。但目前,仅就英国的资本吸引力而言,伦敦交易所并非十分出众。公开信息显示,其上市股票总市值从2007年的峰值4.3万亿美元下降到2024年的约3万亿美元,趋势不佳,总量显著低于港交所的交易情况。甚至伦敦金属交易所也早已被港交所收购。

其次,正如前文所说,港股市场受到的欢迎在增长,港股市场自身的条件在改善。比如,对于有融资和长期扎根需求的企业,流动性和活跃度非常重要。而在港股,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一个季度就注入超3000亿港元,2025年人民币股票柜台纳入港股通后更是为其插上了新的翅膀,大幅提升了容纳企业的能力,而且对新消费、新科技这些赛道更加友好。相比之下,伦敦交易所重视能源矿产等“旧经济”,就连英国芯片巨头Arm都放弃了在伦敦上市的计划。

最后,则是基于企业开放透明、被投资者了解的程度来分析,港股市场无疑对中概股更加友好。如果是市场在中国的企业,投资者会更直接地了解到它的经营情况,对未来发展也有预期;而像SHEIN这类供应链在中国的企业,考虑近期的国际局势,显然更需要国内的鼎力支持,才有利于商业 经营的稳定。

此前,媒体曾报道广州商务局表态大力支持SHEIN加码国内供应链布局。作为受益者,它在港股上市,显然会更容易承接政策利好、进一步利用大湾区资源,最终实现业务与资本市场的双丰收。这个选择和海外市场对比孰优孰劣,答案并不难分析。

实际上,资本市场的变动背后是金融的潮涌。港股的崛起意味着中国企业正在获得更大的资本话语权。要更好地实现这个关键一跃,还需要企业的理性考量。由大众共筑的市场,最终会回馈大众。在中国企业享受到时代红利崛起后,也到了它们扛起这份责任的时刻。

周阅读排行榜 TOP

查看更多